一、人才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人格健全、有创新意识,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能在国民经济相应部门从事测量、控制与仪器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生产一线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测量理论、仪器设计与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基础,学习测量、控制和仪器相关的光学、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和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基础,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工程实践,接受现代测控技术等基础训练,具有测控系统和仪器设计、开发及集成应用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测控系统,包括传感元器件的选取、信号的变换、测量算法或控制算法的设计以及系统的集成调试,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运用测量理论和控制理论,采用仿真和设计实验对复杂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研究结论。
5.能够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信息查询技术,采用虚拟仪器技术、Matlab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等手段进行开发,实现对测控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仿真与实际工程问题的偏差。
6.能够基于测控技术与仪器相关领域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在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学科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测控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具有综合应用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等环境中应用的能力。
12.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获取新知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电工程
四、核心课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导论、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原理、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光电技术。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工程训练、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训练、测控专业生产实习、测控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综合训练等。
主要专业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子测量原理及应用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实验、虚拟仪器实验等。
六、专业方向及特色
1.过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仪表
以检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光、机、电结合,突出服务化工行业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现代工业过程的测量与控制领域,使之成为能够在过程参数检测、自动化装置和仪器仪表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光电子工程
以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学系统及仪器设计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光、机、电、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技能,并掌握一定的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在光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七、毕业合格标准
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相应学分,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
八、修业年限:四到六年
九、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十、教学计划及进程表
(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表
序号 |
项目类别 |
学分 |
项目名称 |
牵头落实单位 |
1 |
综合教育项目 |
1 |
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毕业教育、其他教育活动 |
学工部 |
2 |
社会实践项目 |
3 |
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调查、社会管理、其他活动 |
团委 |
3 |
文体拓展项目 |
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展、体育竞赛、拓展训练、其他活动 |
团委 |
|
4 |
学习交流项目 |
读书笔记、演讲比赛、学习竞赛、学术报告会、学习指导、校际交流、就业实践、其他活动 |
团委 |
|
5 |
创新创业项目 |
科技活动小组、发表学术论文、发表专利、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大创计划、其他活动 |
团委 教务处 科技处 |
|
6 |
职业拓展项目 |
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证书、二学历证书、二学位证书、其他活动 |
教学院 |
|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 |
4 |
培养方案总学分:170
十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学期 |
总 周数 |
假期 周数 |
教学周数 |
|||||||
合计 |
军训及入学教育 |
理论教学 |
实践性教学 |
考试 |
毕业教育 |
备注 |
||||
1 |
26 |
寒假 |
6 |
20 |
3 |
15 |
0 |
2 |
|
|
2 |
26 |
暑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3 |
26 |
寒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4 |
26 |
暑假 |
6 |
20 |
|
15 |
3 |
2 |
|
|
5 |
26 |
寒假 |
6 |
20 |
|
15 |
3 |
2 |
|
|
6 |
26 |
暑假 |
6 |
20 |
|
14 |
4 |
2 |
|
|
7 |
26 |
寒假 |
6 |
20 |
|
13 |
5 |
2 |
|
|
8 |
19 |
- |
- |
19 |
|
0 |
16 |
2 |
1 |
|
合计 |
201 |
|
42 |
159 |
3 |
108 |
31 |
16 |
1 |
|
十二、各环节学分统计表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比例/% |
||
公共教育 |
人文社科基础 |
10 |
36 |
21.18 |
|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 |
6 |
26.5 |
15.59 |
||
专业教育 |
工程与专业基础 |
17 |
41.5 |
24.41 |
|
专业方向 |
8 |
17.5 |
10.29 |
||
实践教学(不含思政课实践) |
19 |
44.5 |
26.18 |
||
第二课堂 |
- |
4 |
2.35 |
||
合计 |
60 |
170 |
100 |
||
理论课程统计 |
课程属性 |
必修 |
29 |
92 |
73.31 |
选修 |
16 |
33.5 |
26.69 |
||
合计 |
45 |
125.5 |
100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22 |
91 |
72.51 |
|
考查 |
23 |
34.5 |
27.49 |
||
合计 |
45 |
125.5 |
100 |
十三、课程与培养要求关联度矩阵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
高等数学[M]、线性代数[M]、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大学物理[H]、大学物理实验[L]、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M]、数学建模与实验[M]、自动控制原理[M]、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数字信号处理[M]、计算方法[M]、激光技术及应用[M]、光学工程应用[M]、微光学及系统设计[M]、工程制图实践(H)。 |
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高等数学[H]、线性代数[M]、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大学物理[H]、化工原理[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M]、数学建模与实验[M]、大学计算机[H]、信号与系统[M]、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大学物理实验[L]、数字信号处理[M]、计算方法[M]、工程光学基础[M]、固体光电子技术导论[M]、现代光学设计[M]、全息及光学信息处理[M]、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M]。 |
要求3.能够设计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测控系统,包括传感元器件的选取、信号的变换、测量算法或控制算法的设计以及系统的集成调试,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近现代史纲要[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L]、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C语言程序设计[L]、电路理论[M]、模拟电子技术[M]、数字电子技术[M]、自动控制原理[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H]、信号与系统[M]、电子测量原理[M]、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传感器技术及应用[M]、化工原理[M]、数字信号处理[M]、电磁场与电磁波[M]、工厂供电[M]、工业过程控制工程[M]、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M]、军事技能[L]、体育与健康[L]、电路理论实验[M]、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M]、计算方法[M]、电子设计[M]、工程光学基础[M]、光学测量[M]、光电仪器设计技术基础[M]、激光技术及应用[M]、固体光电子技术导论[M]、现代光学设计[M]、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M]、微光学及系统设计[M]、工程制图实践(M)。 |
要求4.能够运用测量理论和控制理论,采用仿真和设计实验对复杂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研究结论。 |
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高等数学[M]、线性代数[M]、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大学物理[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M]、数学建模与实验[M]、大学计算机[H]、C语言程序设计[L]、电路理论[M]、模拟电子技术[M]、数字电子技术[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H]、电子测量原理[M]、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传感器技术及应用[M]、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电磁场与电磁波[L]、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L]、电路理论实验[M]、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M]、运动控制系统[M]、工程制图实践(M)、光电仪器设计技术基础[M]、光学工程应用[M]、光电检测技术[M]、全息及光学信息处理[M]、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M]。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5.能够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信息查询技术,采用虚拟仪器技术、Matlab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等手段进行开发,实现对测控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仿真与实际工程问题的偏差。 |
大学外语[M]、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高等数学[L]、线性代数[M]、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大学物理[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M]、数学建模与实验[M]、大学计算机[L]、C语言程序设计[H]、模拟电子技术[M]、数字电子技术[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信号与系统[M]、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虚拟仪器[M]、光电技术[M]、化工原理[M]、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M]、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M]、计算机控制系统[M]、计算机网络[M]、工厂供电[M]、大学物理实验[H]、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电子设计[M]、运动控制系统[M]、光电检测技术[M]、工程制图实践(M)。 |
要求6.能够基于测控技术与仪器相关领域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近现代史纲要[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L]、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军事理论[L]、化工原理[M]、机械设计基础[M]、电子测量原理[M]、虚拟仪器[M]、传感器技术及应用[M]、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M]、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L]、现场总线技术[M]、计算机控制系统[M]、工厂供电[M]、军事技能[L]、体育与健康[L]、工程教育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电子设计[M]、工程光学基础[M]、光学测量[M]、现代光学设计[M]。 |
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形势与政策[M]、大学外语[L]、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L]、军事理论[M]、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工程制图[M]、自动控制原理[M]、机械设计基础[M]、专业外语阅读[H]、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M]、认识实习[M]、电磁场与电磁波[M]、计算机网络[M]、工程训练[M]、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硬件课程设计[M]、测控专业生产实习[M]、测控专业综合设计[M]、工程教育选修课[M]。 |
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近现代史纲要[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L]、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军事技能[L]。 |
要求9.个人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在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学科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近现代史纲要[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L]、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嵌入式系统[M]、体育与健康[L]、认识实习[M]、工程训练[M]、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硬件课程设计[M]、测控专业生产实习[M]、测控专业综合设计[M]、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第二课堂活动[M]、毕业设计[M]。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10.能够就复杂测控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大学外语[H]、军事理论[L]、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大学计算机[H]、C语言程序设计[L]、工程制图[M]、电路理论[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M]、专业外语阅读[H]、光电技术[L]、工业过程控制工程[M]、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M]、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嵌入式系统[M]、现场总线技术[M]、计算机控制系统[M]、计算机网络[L]、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L]、电路理论实验[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M]、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第二课堂活动[M]、毕业设计[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 |
要求11.理解并掌握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具有综合应用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等环境中应用的能力。 |
形势与政策[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L]、军事理论[L]、工程制图[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机械设计基础[M]、虚拟仪器[M]、光电技术[M]、工业过程控制工程[M]、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嵌入式系统[M]、现场总线技术[M]、工程训练[M]、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运动控制系统[M]、光学测量[M]、光电仪器设计技术基础[M]、激光技术及应用[M]、光学工程应用[M]、光电检测技术[M]、固体光电子技术导论[M]、全息及光学信息处理[M]、微光学及系统设计[M]。 |
要求12.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获取新知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大学外语[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形势与政策[M]、工程制图[M]、专业外语阅读[H]、第二课堂活动[M]、自动控制原理[L]、认识实习[M]、硬件课程设计[M]、测控专业生产实习[M]、测控专业综合设计[M]、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毕业设计[M]、工程教育选修课[M]。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校级特色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基本知识、技能、方法,能够在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电气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系统运行、系统分析、科研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意识的生产一线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要求1.能够将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
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要求3.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具有设计系统、单元与工艺流程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电气系统工程的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维护以及应用等,并能够在设计执行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要求4.能够对电气工程的实际工程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要求5.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检索技术获取资源,应用现代工程工具软件及相关技术,对电气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对其理论结论与实际问题间的偏差有充分的认识。
要求6.能够基于电气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工程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电气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要求8.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工程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要求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电气工程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要求10.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就电气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实际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技术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要求11.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基本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高电压、电力电子等学科环境中应用。
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核心课程
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工厂供电、电机学、电力传动与控制系统、高压电技术、电气工程技术等。
五、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工程训练、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硬件课程设计、电气专业综合设计、电气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理论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系统分析实验、继电保护原理实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工厂供电实验、电气控制技术实验。
六、专业方向及特色
专业方向: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电路理论、自动控制理论和电机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继电保护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高电压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面向工程实际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发电厂和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现代工程师。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电路理论、自动控制理论和电机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继电保护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电机与电器控制、电机与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面向工程实际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相关的电气工程领域的系统分析、运行、自动控制、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现代工程师。
专业特色:专业依托学科建设,积极开展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突出、一个兼顾、一个注重、八个结合”,即突出化工领域的供配电技术、兼顾电力系统发变电技术、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电气与控制结合、电气与管理结合、强电与弱电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结合的专业优势与特色。
七、毕业合格标准
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相应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
八、修业年限:四至六年
九、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十、教学计划及进程表
(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表
序号 |
项目类别 |
学分 |
项目名称 |
牵头落实单位 |
1 |
综合教育项目 |
1 |
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毕业教育、其他教育活动 |
学工部 |
2 |
社会实践项目 |
3 |
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调查、社会管理、其他活动 |
团委 |
3 |
文体拓展项目 |
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展、体育竞赛、拓展训练、其他活动 |
团委 |
|
4 |
学习交流项目 |
读书笔记、演讲比赛、学习竞赛、学术报告会、学习指导、校际交流、就业实践、其他活动 |
团委 |
|
5 |
创新创业项目 |
科技活动小组、发表学术论文、发表专利、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大创计划、其他活动 |
团委 教务处 科技处 |
|
6 |
职业拓展项目 |
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证书、二学历证书、二学位证书、其他活动 |
教学院 |
|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 |
4 |
|
|
培养方案总学分:170
十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学期 |
总 周数 |
假期 周数 |
教学周数 |
|||||||
合计 |
军训及 入学教育 |
理论教学 |
实践性教学 |
考试 |
毕业教育 |
备注 |
||||
1 |
26 |
寒假 |
6 |
20 |
3 |
15 |
0 |
2 |
|
|
2 |
26 |
暑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3 |
26 |
寒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4 |
26 |
暑假 |
6 |
20 |
|
16 |
2 |
2 |
|
|
5 |
26 |
寒假 |
6 |
20 |
|
16 |
2 |
2 |
|
|
6 |
26 |
暑假 |
6 |
20 |
|
14 |
4 |
2 |
|
注1 |
7 |
26 |
寒假 |
6 |
20 |
|
13 |
5 |
2 |
|
|
8 |
19 |
- |
- |
19 |
|
0 |
16 |
2 |
1 |
|
合计 |
201 |
|
42 |
159 |
3 |
110 |
29 |
16 |
1 |
|
注1:创新创业综合训练不停课,计1个教学周
十二、各环节学分统计表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比例/% |
||
公共教育 |
人文社科基础 |
10 |
36 |
21.18 |
|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 |
6 |
26.5 |
15.59 |
||
专业教育 |
工程基础与专业基础 |
20 |
41 |
24.12 |
|
专业方向 |
22 |
20 |
11.76 |
||
实践教学(不含思政课实践) |
19 |
42.5 |
25 |
||
第二课堂 |
— |
4 |
2.35 |
||
合计 |
77 |
170 |
100 |
||
理论课程统计 |
课程属性 |
必修 |
27 |
97 |
78.54 |
选修 |
31 |
26.5 |
21.46 |
||
合计 |
58 |
123.5 |
100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27 |
101.5 |
82.19 |
|
考查 |
31 |
22 |
17.81 |
||
合计 |
58 |
123.5 |
100 |
十三、课程与培养要求关联度矩阵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1.能够将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 |
高等数学I[H]、线性代数I[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H]、大学物理I[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H]、数学建模与实验[H]、大学计算机基础[M]、C语言程序设计I[M]、工程制图[M]、电路理论[M]、模拟电子技术[M]、数字电子技术[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电力电子技术I(M)、自动控制原理III[M]、电机学[H]、工程电磁场[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H]、信号与系统II[H]、电子设计[H]、电气工程仿真技术[H]、电力系统分析(H)、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H]、数字化变电站[H]、新能源发电技术[H]、发电厂电气部分[H]、发电厂动力部分[H]、高电压技术[H]、电气控制技术[H]、工厂供电I[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I[H]、电力系统监控与调度自动化[H]、电力系统自动装置[H]、CPLD/FPGA原理及应用[H]、DSP原理及应用[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H]、开关电源[H]、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H]、变频调速应用[H]、现代电子技术[H]、伺服系统[H]、电能计量[H]、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H]、工程训练[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电气专业生产实习[H]、电气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大学外语[H]、高等数学I[H]、线性代数I[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H]、大学物理I[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H]、数学建模与实验[H]、大学计算机基础[M]、C语言程序设计I[M]、工程制图[M]、电路理论[M]、模拟电子技术[M]、数字电子技术[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电力电子技术I(M)、专业外语阅读(电气)[H]自动控制原理III[M]、电机学[H]、工程电磁场[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H]、信号与系统II[H]、电子设计[H]、电气工程仿真技术[H]、电力系统分析(H)、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H]、数字化变电站[H]、新能源发电技术[H]、发电厂电气部分[H]、发电厂动力部分[H]、高电压技术[H]、电气控制技术[H]、工厂供电I[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I[H]、电力系统监控与调度自动化[H]、电力系统自动装置[H]、CPLD/FPGA原理及应用[H]、DSP原理及应用[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H]、开关电源[H]、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H]、变频调速应用[H]、现代电子技术[H]、伺服系统[H]、电能计量[H]、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H]、工程训练[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电气专业生产实习[H]、电气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3.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具有设计系统、单元与工艺流程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电气系统工程的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维护以及应用等,并能够在设计执行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形势与政策(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军事理论[M]、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I[H]、工程制图[H]、电路理论[H]、模拟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H]、电力电子技术I(H)、自动控制原理III[M]、电机学[H]、工程电磁场[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H]、信号与系统II[H]、电子设计[H]、电气工程仿真技术[H]、电力系统分析(H)、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H]、数字化变电站[H]、新能源发电技术[H]、发电厂电气部分[H]、发电厂动力部分[H]、高电压技术[H]、电气控制技术[H]、工厂供电I[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I[H]、电力系统监控与调度自动化[H]、电力系统自动装置[H]、CPLD/FPGA原理及应用[H]、DSP原理及应用[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H]、开关电源[H]、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H]、变频调速应用[H]、现代电子技术[H]、伺服系统[H]、电能计量[H]、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H]、军事训练[M]、体育与健康[H]、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H]、大学物理实验I[M]、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M]、工程制图实践[M]、电路理论实验[M]、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电力电子技术实验[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实验[M]、工程训练[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电气专业生产实习[H]、电气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4.能够对电气工程的实际工程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高等数学I[M]、线性代数I[M]、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M]、大学物理I[M]、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M]、数学建模与实验[M]、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I[H]、工程制图[H]、电路理论[H]、模拟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H]、电力电子技术I(H)、自动控制原理III[M]、电机学[H]、工程电磁场[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H]、信号与系统II[H]、电子设计[H]、电气工程仿真技术[H]、电力系统分析(H)、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H]、数字化变电站[H]、新能源发电技术[H]、发电厂电气部分[H]、发电厂动力部分[H]、高电压技术[H]、电气控制技术[H]、工厂供电I[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I[H]、电力系统监控与调度自动化[H]、电力系统自动装置[H]、CPLD/FPGA原理及应用[H]、DSP原理及应用[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H]、开关电源[H]、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H]、变频调速应用[H]、现代电子技术[H]、伺服系统[H]、电能计量[H]、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H]、大学物理实验I[H]、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H]、工程制图实践[H]、电路理论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H]、数字电子技术实验[H]、电力电子技术实验[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H]、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实验[H]、工程训练[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电气专业生产实习[H]、电气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5.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检索技术获取资源,应用现代工程工具软件及相关技术,对电气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对其理论结论与实际问题间的偏差有充分的认识。 |
高等数学I[L]、线性代数I[L]、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L]、大学物理I[L]、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L]、数学建模与实验[L]、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I[H]、工程制图[H]、电路理论[H]、模拟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H]、电力电子技术I(H)、专业外语阅读(电气专业)[M]、自动控制原理III[M]、电机学[H]、工程电磁场[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H]、信号与系统II[H]、电子设计[H]、电气工程仿真技术[H]、电力系统分析(H)、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H]、数字化变电站[H]、新能源发电技术[H]、发电厂电气部分[H]、发电厂动力部分[H]、高电压技术[H]、电气控制技术[H]、工厂供电I[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I[H]、电力系统监控与调度自动化[H]、电力系统自动装置[H]、CPLD/FPGA原理及应用[H]、DSP原理及应用[H]、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H]、开关电源[H]、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H]、变频调速应用[H]、现代电子技术[H]、伺服系统[H]、电能计量[H]、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H]、大学物理实验I[H]、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H]、工程制图实践[H]、电路理论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H]、数字电子技术实验[H]、电力电子技术实验[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H]、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实验[H]、工程训练[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电气专业生产实习[H]、电气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6.能够基于电气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工程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工程教育选修课[H]、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电力系统分析[L]、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L]、数字化变电站[L]、新能源发电技术[L]、发电厂电气部分[L]、发电厂动力部分[L]、高电压技术[L]、电气控制技术[L]、工厂供电I[L]、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I[L]、电力系统监控与调度自动化[L]、电力系统自动装置[L]、CPLD/FPGA原理及应用[L]、DSP原理及应用[L]、电力拖动控制系统I[L]、开关电源[L]、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L]、变频调速应用[L]、现代电子技术[L]、伺服系统[L]、电能计量[L]、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L]、军事训练[M]、体育与健康[H]、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H]、第二课堂[M]。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电气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形势与政策(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军事理论[M]、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工程教育选修课[H]、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第二课堂[H]。 |
要求8.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工程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形势与政策(H)、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军事理论[H]、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H]、军事训练[H]、体育与健康[M]、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第二课堂[M]。 |
要求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电气工程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L]、中国近现代史纲要[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L]、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L]、形势与政策(L)、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L]、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L]、军事理论[L]、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L]、工程教育选修课[H]、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军事训练[H]、体育与健康[M]、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工程训练[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电气专业生产实习[H]、电气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10.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就电气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实际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技术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
大学外语[H]、专业外语阅读(电气专业)[H]、大学物理实验I[M]、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M]、工程制图实践[M]、电路理论实验[M]、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电力电子技术实验[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实验[M]、工程训练[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电气专业生产实习[H]、电气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M]。 |
要求11.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基本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高电压、电力电子等学科环境中应用。 |
电力电子技术I[M]、工程教育选修课[H]、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 |
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形势与政策(H)、大学外语[H]、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军事理论[H]、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H]、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I[H]、工程制图[H]、电路理论[H]、模拟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H]、电力电子技术I(H)、专业外语阅读(电气专业)[H]、自动控制原理III[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H]、工程训练[L]、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L]、硬件课程设计[L]、创新创业综合训练[L]、电气专业生产实习[L]、电气专业综合设计[L]、毕业设计(论文)[L]、第二课堂[M]。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掌握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通信与网络系统、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等专业领域的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从事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网络运营、技术管理和支持等工作的工程师和管理者。
二、培养要求
1.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技能和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电路分析与设计、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与网络、信息及信号的获取与处理、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通信、信息系统的基本开发、设计能力和电子设备、系统的基本集成、应用能力。
2.培养要求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毕业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电子信息领域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2)掌握现代电子、信息和通信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能够应用现代工程工具软件及相关技术,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对理论结论与实际问题间的偏差有充分认识,同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理论与初步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及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意识,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性实践、实验的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及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工程设计和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津、法规,了解基本工程管理原理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工程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开展交叉学科背景下团队合作的基本能力;
(9)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技术层面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1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核心课程
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
五、实践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理论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原理实验。
主要专业实践: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硬件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综合训练。
六、专业方向及特色
本专业以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为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系统、通信系统、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相关工作,也可以选择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等方向的研究生。
1.通信与信息系统
该专业方向主要面向通信系统、通信网络、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信息处理、通信电子系统设计等领域,毕业生可工作于通信网络的建设、运行、维护及测试,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系统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关行业。
2.信号与信息处理
该专业方向主要面向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语音与图像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领域,毕业生可工作于信号和信息的处理、传输、集成及识别,电路与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关行业。
七、毕业合格标准
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相应的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
八、修业年限
四至六年
九、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教学计划及进程表
(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表
序号 |
项目类别 |
学分 |
项目名称 |
牵头落实单位 |
1 |
综合教育项目 |
1 |
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毕业教育、其他教育活动 |
学工部 |
2 |
社会实践项目 |
3 |
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调查、社会管理、其他活动 |
团委 |
3 |
文体拓展项目 |
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展、体育竞赛、拓展训练、其他活动 |
团委 |
|
4 |
学习交流项目 |
读书笔记、演讲比赛、学习竞赛、学术报告会、学习指导、校际交流、就业实践、其他活动 |
团委 |
|
5 |
创新创业项目 |
科技活动小组、发表学术论文、发表专利、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大创计划、其他活动 |
团委 教务处 科技处 |
|
6 |
职业拓展项目 |
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证书、二学历证书、二学位证书、其他活动 |
教学院 |
|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 |
4 |
培养方案总学分:170
十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学期 |
总 周数 |
假期 周数 |
教学周数 |
|||||||
合计 |
军训及 入学教育 |
理论教学 |
实践性教学 |
考试 |
毕业教育 |
备注 |
||||
1 |
26 |
寒假 |
6 |
20 |
3 |
15 |
0 |
2 |
|
|
2 |
26 |
暑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3 |
26 |
寒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4 |
26 |
暑假 |
6 |
20 |
|
16 |
2 |
2 |
|
|
5 |
26 |
寒假 |
6 |
20 |
|
16 |
2 |
2 |
|
|
6 |
26 |
暑假 |
6 |
20 |
|
14 |
4 |
2 |
|
注1 |
7 |
26 |
寒假 |
6 |
20 |
|
13 |
5 |
2 |
|
|
8 |
19 |
- |
- |
19 |
|
0 |
16 |
2 |
1 |
|
合计 |
201 |
|
42 |
159 |
3 |
110 |
29 |
16 |
1 |
|
注1:创新创业综合训练不停课,记1个教学周
十二、各环节学分统计表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比例/% |
||
公共教育 |
人文社科基础 |
10 |
36 |
21.18 |
|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 |
6 |
26.5 |
15.59 |
||
专业教育 |
工程与专业基础 |
19 |
42.5 |
25.00 |
|
专业方向 |
26 |
18 |
10.59 |
||
实践教学(不含思政课实践) |
20 |
43 |
25.29 |
||
第二课堂 |
- |
4 |
2.35 |
||
合计 |
81 |
170 |
100 |
||
理论课程统计 |
课程属性 |
必修 |
29 |
98.5 |
80.08 |
选修 |
32 |
24.5 |
19.92 |
||
合计 |
61 |
123 |
100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29 |
92.5 |
75.21 |
|
考查 |
32 |
30.5 |
24.79 |
||
合计 |
61 |
123 |
100 |
十三、课程与培养要求关联度矩阵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1.具有电子信息领域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
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高等数学I[H],线性代数I[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H],大学物理[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I[H],电路理论[M],数学建模与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M],数字电子技术[M],电磁场与电磁波[H],数字信号处理I[L],信息论基础[L],工程教育选修课[M],微波技术与天线[M],随机信号处理[M],大学物理实验I[M],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L],电路理论实验[L],毕业设计(论文)[M] |
2.掌握现代电子、信息和通信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能够应用现代工程工具软件及相关技术,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对理论结论与实际问题间的偏差有充分认识,同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理论与初步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及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高等数学I[L],线性代数I[L],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I[L],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I[L],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 I[H],电路理论[H],数学建模与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H],电磁场与电磁波[H],通信电子线路[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H],信号与系统I[H],数字信号处理I[H],信息论基础[H],通信与信息系统仿真[M],C++程序设计Ⅱ[M],Java程序设计Ⅱ[M],传感器技术及应用Ⅱ[M],电子设计[L],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计算机网络Ⅱ[H],通信原理[H],专业外语阅读[L],DSP原理及应用[M],通信网基础[H],数字通信技术[H],现代交换技术[H],移动通信[H],光纤通信[H],宽带接入技术[H],微波技术与天线[H],无线通信[H],嵌入式系统[M],语音信号处理Ⅱ[H],数字图像处理Ⅱ[H],随机信号处理[H],数据压缩与编码[H],信号检测与估计[H],微弱信号检测[H],电子测量原理Ⅱ[H],CPLD/FPGA原理及应用[M],EDA技术与VHDL[M],嵌入式系统与开发[M],语音信号处理I[H],数字图像处理I[H],无线传感器网络[M],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H],电路理论实验[L],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通信电子线路实验[L],信号与系统实验[M],数字信号处理实验[M],通信原理实验[M],工程训练[M],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硬件课程设计[M],生产实习[M],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L] |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
大学外语[H],线性代数I[L],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L],大学物理[L],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I[L],电路理论[M],模拟电子技术[M],数字电子技术[M],电磁场与电磁波[L],通信电子线路[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信号与系统I[M],数字信号处理I[L],信息论基础[M],通信与信息系统仿真[M],C++程序设计Ⅱ[L],Java 程序设计Ⅱ[L],传感器技术及应用Ⅱ[L],电子设计[H],计算机网络Ⅱ[M],通信原理[M],DSP原理及应用[M],通信网基础[L],数字通信技术[M],移动通信[M],光纤通信[M],宽带接入技术[M],微波技术与天线[M],无线通信[M],嵌入式系统[H],语音信号处理Ⅱ[M],数字图像处理Ⅱ[M],随机信号处理[M],数据压缩与编码[L],信号检测与估计[M],微弱信号检测[H],电子测量原理Ⅱ[H],CPLD/FPGA原理及应用[H],EDA技术与VHDL[H],嵌入式系统与开发[H],语音信号处理I[M], 数字图像处理I[M],无线传感器网络[M],大学物理实验 I[M],电路理论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H],数字电子技术实验[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H],通信电子线路实验[H],信号与系统实验[H],数字信号处理实验[H],通信原理实验[H],工程训练[L],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硬件课程设计[H],生产实习[L],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L]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4.具有创新意识,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性实践、实验的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及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工程设计和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L],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H],大学物理[L],电路理论[H],数学建模与实验[M],模拟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L],电磁场与电磁波[L],通信电子线路[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信号与系统I[M],数字信号处理I[H],信息论基础[M],通信与信息系统仿真[H],C++程序设计Ⅱ[M],Java 程序设计 Ⅱ[M],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Ⅱ[M],电子设计[M],工程教育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计算机网络 Ⅱ[H],通信原理[H],DSP原理及应用[H],通信网基础[M],数字通信技术[M],移动通信[M],光纤通信[M],宽带接入技术[M],无线通信[M],嵌入式系统[M],语音信号处理Ⅱ[M],数字图像处理Ⅱ[M],随机信号处理[M],数据压缩与编码[M],信号检测与估计[M],微弱信号检测[M],电子测量原理Ⅱ[M],CPLD/FPGA原理及应用[H],EDA技术与VHDL[H],嵌入式系统与开发[H],语音信号处理I[H],数字图像处理 I[H],无线传感器网络[H],大学物理实验I[L],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H],电路理论实验[M],模拟电子技术实验[M],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通信电子线路实验[H],信号与系统实验[M],数字信号处理实验[M],通信原理实验[M],工程训练[L],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硬件课程设计[H],生产实习[L],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L] |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
大学外语[M],大学计算机基础[M],C语言程序设计I[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专业外语阅读[H],硬件课程设计[H],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H] |
6.了解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津、法规,了解基本工程管理原理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L],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电路理论[L],模拟电子技术[L],数字电子技术[L],通信电子线路[L],单片机原理及应用[L],工程教育选修课[H],计算机网络Ⅱ[L],通信原理[L],专业外语阅读[L],通信网基础[L],数字通信技术[L],移动通信[L],光纤通信[L],宽带接入技术[L],微波技术与天线[L],无线通信[L],语音信号处理Ⅱ[L],数字图像处理Ⅱ[L],语音信号处理I[L],数字图像处理I[L],无线传感器网络[L],工程训练[H],生产实习 [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毕业设计(论文) [M],第二课堂[L] |
7.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工程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形势与政策[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军事理论[M],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H],工程教育选修课[H],军事技能[M],体育与健康[H],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H],工程训练[L],生产实习[M],第二课堂[H]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开展交叉学科背景下团队合作的基本能力。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L],中国近现代史纲要[L],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形势与政策[H],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军事理论[M],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L],数学建模与实验[L],通信与信息系统仿真[L],军事技能[H],通信电子线路实验[L],信号与系统实验[L],数字信号处理实验[L],通信原理实验[L],工程训练[H],生产实习[L],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第二课堂[H] |
9.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技术层面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
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L],专业外语阅读[H],硬件课程设计[M],专业综合设计[M],毕业设计(论文)[M],第二课堂[M] |
1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形势与政策[M],大学外语[M],C语言程序设计 I[L],电磁场与电磁波[L],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L],C++程序设计Ⅱ[M],Java程序设计Ⅱ[M],电子设计[L],工程教育选修课[L],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专业外语阅读[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硬件课程设计[M],专业综合设计[M],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毕业设计(论文)[M],第二课堂[M] |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吉林省品牌专业 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相关系统与设备的分析、实验、科技开发与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对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系统与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从事自动化领域的系统分析、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教学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进行控制系统分析、自动化工程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决策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而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控系统,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自动控制理论,设计实验对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自动化领域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核心课程
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仪表、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工程。
五、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类基础课程实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硬件课程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实训、自动化专业实习、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
主要专业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控制理论实验、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仪表实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控制工程实验。
六、专业方向及特色
1.过程控制(系统工程师)
该专业方向主要针对工业生产过程,要求学生熟悉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自动控制理论、工业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系统优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电力电子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管理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和开发能力。
2.自动化仪表(设备工程师)
该专业方向主要使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结合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自动化仪表与设备开发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七、毕业合格标准
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相应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
八、修业年限
四至六年
九、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教学计划及进程表
十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学期 |
总 周数 |
假期 周数 |
教学周数 |
|||||||
合计 |
军训及 入学教育 |
理论教学 |
实践性教学 |
考试 |
毕业教育 |
备注 |
||||
1 |
26 |
寒假 |
6 |
20 |
3 |
15 |
0 |
2 |
|
|
2 |
26 |
暑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3 |
26 |
寒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4 |
26 |
暑假 |
6 |
20 |
|
16 |
2 |
2 |
|
|
5 |
26 |
寒假 |
6 |
20 |
|
16 |
2 |
2 |
|
|
6 |
26 |
暑假 |
6 |
20 |
|
15 |
3 |
2 |
|
|
7 |
26 |
寒假 |
6 |
20 |
|
12 |
6 |
2 |
|
|
8 |
19 |
- |
- |
19 |
|
0 |
16 |
2 |
1 |
|
合计 |
201 |
|
42 |
159 |
3 |
110 |
29 |
16 |
1 |
|
十二、各环节学分统计表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比例/% |
||
公共教育 |
人文社科基础 |
10 |
36 |
21.11 |
|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 |
6 |
26.5 |
15.54 |
||
专业教育 |
工程与专业基础 |
17 |
46 |
27.06 |
|
专业方向 |
21 |
13.5 |
7.94 |
||
实践教学(不含思政课实践) |
24 |
44 |
25.88 |
||
第二课堂 |
- |
4 |
2.35 |
||
合计 |
78 |
170 |
100 |
||
理论课程统计 |
课程属性 |
必修 |
26 |
92.5 |
75.82 |
选修 |
32 |
29.5 |
24.18 |
||
合计 |
58 |
122 |
100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25 |
96 |
78.69 |
|
考查 |
33 |
26 |
21.31 |
||
合计 |
58 |
122 |
100 |
十三、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关联度矩阵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
高等数学Ⅰ(H)、线性代数Ⅰ(H)、大学物理Ⅰ(H)、大学物理实验Ⅰ(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H)、数学建模与实验(H)、C语言程序设计Ⅰ(H)、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Ⅰ(H)、工程制图Ⅳ(H)、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电路理论(H)、电路理论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H)、数字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实验(H)、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Ⅱ(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Ⅱ(M)、信号与系统Ⅲ(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自动控制原理Ⅰ(M)、自动控制原理实验(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M)、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M)、化工原理Ⅳ(M)、化工原理实验Ⅲ(M)、MATLAB基础及应用(L)、工业过程控制工程Ⅰ(M)、控制工程实验(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M)、机器人控制基础(M)、计算机控制系统(M)、集散控制系统(M)、现场总线技术(M)、C++程序设计(M)、毕业设计(论文)(H)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高等数学Ⅰ(H)、线性代数Ⅰ(H)、大学物理Ⅰ(H)、大学物理实验Ⅰ(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H)、数学建模与实验(H)、C语言程序设计Ⅰ(M)、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Ⅰ(M)、工程制图Ⅳ(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电路理论(H)、电路理论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H)、数字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实验(H)、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Ⅱ(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Ⅱ(M)、信号与系统Ⅲ(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自动控制原理Ⅰ(M)、自动控制原理实验(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M)、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M)、化工原理Ⅳ(M)、化工原理实验Ⅲ(M)、系统辨识基础(L)、工程教育选修课(M)、工业过程控制工程Ⅰ(M)、控制工程实验(M)、计算机控制系统(M)、集散控制系统(M)、机器人控制基础(L)、现场总线技术(M)、数字信号处理Ⅱ(M)、DSP原理及应用Ⅱ(M)、硬件课程设计(H)、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3.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而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控系统,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大学计算机基础(M)、自动控制原理Ⅰ(H)、自动控制原理实验(H)、化工原理Ⅳ(H)、化工原理实验Ⅲ(H)、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Ⅱ(H)、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Ⅱ(H)、电力电子技术(M)、电力拖动控制系统(H)、工程教育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H)、工厂供电Ⅱ(H)、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H)、楼宇自动化技术(M)、机器人控制基础(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人工智能导论(M)、CPLD/FPGA原理及应用(M)、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M)、电子设计(M)、硬件课程设计(H)、嵌入式系统(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4.能够基于自动控制理论,设计实验对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数学建模与实验(M)、大学计算机基础(M)、信号与系统Ⅲ(M)、自动控制原理Ⅰ(H)、自动控制原理实验(H)、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H)、现代控制理论基础(H)、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H)、系统辨识基础(L)、工程教育选修课(M)、工厂供电Ⅱ(M)、机器人控制基础(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L)、人工智能导论(H)、C++程序设计(M)、虚拟仪器(M)、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5.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
大学计算机基础(M)、电力电子技术(M)、电力拖动控制系统(M)、工程教育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H)、运筹学(M)、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H)、楼宇自动化技术(M)、工程训练(H)、CPLD/FPGA原理及应用(M)、数字信号处理Ⅱ(M)、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电子设计(M)、嵌入式系统(M)、DSP原理及应用Ⅱ(H)、虚拟仪器(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人文素质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系统辨识基础(L)、工程教育选修课(M)、工业过程控制工程Ⅰ(H)、控制工程实验(H)、运筹学(M)、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M)、工程训练(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形势与政策(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运筹学(M)、楼宇自动化技术(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形势与政策(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文素质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军事训练(H)、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体育与健康(M)、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M) |
要求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
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数学建模与实验(M)、硬件课程设计(H)、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军事训练(M)、体育与健康(M)、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M) |
要求10.能够就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大学外语(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科技外语阅读(M)、科技外语写作(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毕业设计(论文)(M)、第二课堂(H) |
要求11.理解并掌握自动化领域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科技外语阅读(M)、科技外语写作(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形势与政策(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军事理论(M)、人文素质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体育与健康(H)、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M)、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H)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熟悉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中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以及软件产品和应用系统设计、分析、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从事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软件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
2.具有运用所学的数学、自然科学和软件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实施系统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工程实践,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软件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并在软件设计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掌握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具有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能正确认识计算机专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软件工程问题对社会、环境、健康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了解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理解复杂软件工程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8.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具有严谨、勤奋、求实的品质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具有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够就复杂软件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专题报告和设计文稿,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管理原理与软件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核心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离散数学、计算方法、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及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
五、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软件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计算机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
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软件工程实践、嵌入式系统实验。
六、专业方向及特色(专业理念)
本专业侧重于面向工程和应用的“3+1”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注重实用的科研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课,在校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强化工程能力,实现创新型工程师和管理者的培养。
专业方向:
1.软件工程
该专业方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工程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强化软件项目研发实践,强化数据库管理、软件工程、高级语言编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毕业后可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中从事软件产品和应用系统设计、分析、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2.物联网工程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物联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使学生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七、毕业合格标准
在学校的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相应学分,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
八、修业年限
四至六年
九、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教学计划及进程表
(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表
序号 |
项目类别 |
学分 |
项目名称 |
牵头落实单位 |
1 |
综合教育项目 |
1 |
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毕业教育、其他教育活动 |
学工部 |
2 |
社会实践项目 |
3 |
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调查、社会管理、其他活动 |
团委 |
3 |
文体拓展项目 |
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展、体育竞赛、拓展训练、其他活动 |
团委 |
|
4 |
学习交流项目 |
读书笔记、演讲比赛、学习竞赛、学术报告会、学习指导、校际交流、就业实践、其他活动 |
团委 |
|
5 |
创新创业项目 |
科技活动小组、发表学术论文、发表专利、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大创计划、其他活动 |
团委 教务处 科技处 |
|
6 |
职业拓展项目 |
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证书、二学历证书、二学位证书、其他活动 |
教学院 |
|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 |
4 |
|
|
培养方案总学分:170
十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学期 |
总 周数 |
假期 周数 |
教学周数 |
|||||||
合计 |
军训及 入学教育 |
理论教学 |
实践性教学 |
考试 |
毕业教育 |
备注 |
||||
1 |
26 |
寒假 |
6 |
20 |
3 |
15 |
0 |
2 |
|
|
2 |
26 |
暑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3 |
26 |
寒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4 |
26 |
暑假 |
6 |
20 |
|
15 |
3 |
2 |
|
|
5 |
26 |
寒假 |
6 |
20 |
|
16 |
2 |
2 |
|
|
6 |
26 |
暑假 |
6 |
20 |
|
12 |
6 |
2 |
|
|
7 |
26 |
寒假 |
6 |
20 |
|
11 |
7 |
2 |
|
|
8 |
19 |
- |
- |
19 |
|
0 |
16 |
2 |
1 |
|
合计 |
201 |
|
42 |
159 |
3 |
105 |
34 |
16 |
1 |
|
十二、各环节学分统计表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比例/% |
||
公共教育 |
人文社科基础 |
10 |
36 |
21.18 |
|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 |
5 |
24.5 |
14.41 |
||
专业教育 |
工程与专业基础 |
14 |
32.5 |
19.12 |
|
专业方向 |
18 |
27 |
15.89 |
||
实践教学(不含思政课实践) |
19 |
46 |
27.05 |
||
第二课堂 |
— |
4 |
2.35 |
||
合计 |
77 |
170 |
100 |
||
理论课程统计 |
课程属性 |
必修 |
28 |
100 |
83.3 |
选修 |
12 |
20 |
16.7 |
||
合计 |
39 |
120 |
100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22 |
91 |
75.8 |
|
考查 |
17 |
29 |
24.2 |
||
合计 |
39 |
120 |
100 |
十三、课程与培养要求关联度矩阵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1.具有从事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软件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 |
离散数学[H]、数据结构[H]、计算方法[H]、高等数学I[H]、线性代数I[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H]、大学物理I[H]、大学物理实验[M]、数学建模与实验[H]、企业信息资源管理[H]、形势与政策[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 |
2.具有运用所学的数学、自然科学和软件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实施系统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工程实践,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高等数学I[H]、线性代数I[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H]、数据库应用[H]、C语言程序设计I[H]、C++程序设计I[H]、文献检索[H]、离散数学[M]、计算方法[L]、算法分析与设计[H]、软件分析与设计[H]、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H]、数学建模与实验[H]、数据结构(H)、数字逻辑(H)、计算机安全与保密(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L)。 |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软件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并在软件设计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H]、软件工程[H]、.NET程序设计[H]、软件分析与设计[H]、单片机高级编程语言[H]、RFID原理及应用[M]、JAVA程序设计I[H]、Windows编程[H]、数据库系统[M]、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M]、C++程序设计I(H)、传感器技术及应用I[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M]、软件课程设计[H]、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I(H)、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H]、电子技术基础[H]、数据结构[M]、数字逻辑[H]、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操作系统[H]、电子设计[M]、数字逻辑实验[L]、工程教育选修课[L]、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L]、JAVA程序设计Ⅱ[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 |
4.掌握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I[H]、传感器技术及应用I[H]、数据库应用[H]、嵌入式系统I[M]、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H]、算法分析与设计[M]、学科前沿讲座[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L]、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H]、电子技术基础实验[L]、软件工程实践[H]、电子设计[L]、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H]。 |
5.具有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计算机网络I[H]、.NET程序设计[M]、软件分析与设计[H]、数据库应用[H]、云计算[M]、手机移动开发技术[H]、RFID原理及应用[M]、JAVA程序设计I[H]、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L]、嵌入式系统I[H]、单片机高级编程语言[M]、计算机网络实验[H]、Windows编程[M]、动态网页编程[H]、计算机安全与保密[L]、JAVA程序设计Ⅱ[H]。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6.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能正确认识计算机专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软件工程问题对社会、环境、健康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软件项目管理[H]、计算机安全与保密[M]、计算机图形学I[M]、生产实习[H]、学科前沿讲座[H]、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工程教育选修课[H]、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软件项目实训[H]、嵌入式系统[L]、计算机图形学Ⅱ[M]。 |
7.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理解复杂软件工程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学科前沿讲座[H]、RFID原理及应用[H]、云计算[H]、手机移动开发技术[M]、物联网工程导论[H]、物联网通信技术[H]、工程训练[H]、操作系统[M]、软件分析与设计[M]、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M]、计算机图形学I[H]、计算机网络I[M]、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M]、动态网页编程[M]、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M]、生产实习[M]、形势与政策[H]、计算机图形学Ⅱ[H]。 |
8.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具有严谨、勤奋、求实的品质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毕业设计[H]、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学科前沿讲座[H]、形势与政策[H]、工程训练[H]、软件项目实训基础[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M]、军事理论[L]。 |
9.具有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能力。 |
软件项目管理[H]、嵌入式系统I[L]、软件课程设计[H]、软件工程实践[H]、生产实习[H]、计算机生产实习[H]、软件项目实训基础[H]、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M]、人文素质教育[M]、学科前沿讲座[L]、工程教育选修课[L]、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L]、创新创业综合训练[L]、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L]。 |
10.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够就复杂软件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专题报告和设计文稿、清晰表达。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大学外语[H]、计算机日语[H]、毕业设计[H]、软件项目实训基础[H]、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H]、计算机硬件综合设计[M]、军事技能[M]、体育与健康[M]、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军事理论[L]。 |
11.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管理原理与软件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毕业设计[H]、软件项目实训基础[H]软件工程[L]、软件工程实践[L]。 |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能力。 |
生产实习[H]、毕业设计[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H]、工程训练[H]、军事技能[H]、体育与健康[H]、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H]软件工程[M]、计算机硬件综合设计[M]、军事理论[M]云计算[L]、手机移动开发技术[L]、物联网通信技术[L]、嵌入式系统I[L]、计算机网络I[L]、动态网页编程[L]、软件课程设计[L]、计算机生产实习[L]、大学物理实验[L]。 |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卓越班)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相关系统与设备的分析、实验、科技开发与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对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系统与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从事自动化领域的系统分析、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教学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进行控制系统分析、自动化工程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决策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而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控系统,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自动控制理论,设计实验对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自动化领域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核心课程
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仪表、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工程。
五、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类基础课程实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硬件课程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实训、自动化专业实习、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
主要专业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控制理论实验、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仪表实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控制工程实验。
六、专业方向及特色
1.过程控制(系统工程师)
该专业方向主要针对工业生产过程,要求学生熟悉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自动控制理论、工业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系统优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电力电子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管理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和开发能力。
2.自动化仪表(设备工程师)
该专业方向主要使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结合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自动化仪表与设备开发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七、毕业合格标准
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相应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
八、修业年限
四至六年
九、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教学计划及进程表
(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表
序号 |
项目类别 |
学分 |
项目名称 |
牵头落实单位 |
1 |
综合教育项目 |
1 |
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毕业教育、其他教育活动 |
学工部 |
2 |
社会实践项目 |
3 |
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调查、社会管理、其他活动 |
团委 |
3 |
文体拓展项目 |
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展、体育竞赛、拓展训练、其他活动 |
团委 |
|
4 |
学习交流项目 |
读书笔记、演讲比赛、学习竞赛、学术报告会、学习指导、校际交流、就业实践、其他活动 |
团委 |
|
5 |
创新创业项目 |
科技活动小组、发表学术论文、发表专利、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大创计划、其他活动 |
团委 教务处 科技处 |
|
6 |
职业拓展项目 |
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证书、二学历证书、二学位证书、其他活动 |
教学院 |
|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 |
4 |
|
|
培养方案总学分:175
十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学期 |
总 周数 |
假期 周数 |
教学周数 |
|||||||
合计 |
军训及 入学教育 |
理论教学 |
实践性教学 |
考试 |
毕业教育 |
备注 |
||||
1 |
26 |
寒假 |
6 |
20 |
3 |
15 |
0 |
2 |
|
|
2 |
26 |
暑假 |
6 |
20 |
|
18 |
0 |
2 |
|
|
3 |
26 |
寒假 |
6 |
20 |
|
17 |
1 |
2 |
|
|
4 |
26 |
暑假 |
6 |
20 |
|
14 |
4 |
2 |
|
|
5 |
26 |
寒假 |
6 |
20 |
|
15 |
3 |
2 |
|
|
6 |
26 |
暑假 |
6 |
20 |
|
14 |
4 |
2 |
|
|
7 |
26 |
寒假 |
6 |
20 |
|
10 |
8 |
2 |
|
|
8 |
19 |
- |
- |
19 |
|
0 |
16 |
2 |
1 |
|
合计 |
201 |
|
42 |
159 |
3 |
103 |
36 |
16 |
1 |
|
十二、各环节学分统计表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比例/% |
||
公共教育 |
人文社科基础 |
10 |
36.0 |
20.57 |
|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 |
6 |
26.5 |
15.14 |
||
专业教育 |
工程与专业基础 |
17 |
46.5 |
26.57 |
|
专业方向 |
21 |
13.0 |
7.43 |
||
实践教学(不含思政课实践) |
28 |
49 |
28.0 |
||
第二课堂 |
- |
4 |
2.29 |
||
合计 |
82 |
175 |
100 |
||
理论课程统计 |
课程属性 |
必修 |
26 |
90.5 |
75.42 |
选修 |
32 |
29.5 |
24.58 |
||
合计 |
58 |
120 |
100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25 |
96 |
80.00 |
|
考查 |
33 |
24 |
20.00 |
||
合计 |
58 |
120 |
100 |
十三、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关联度矩阵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
高等数学Ⅰ(H)、线性代数Ⅰ(H)、大学物理Ⅰ(H)、大学物理实验Ⅰ(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H)、数学建模与实验(H)、C语言程序设计Ⅰ(H)、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Ⅰ(H)、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电路理论(H)、电路理论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H)、数字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实验(H)、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Ⅱ(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Ⅱ(M)、自动化仪表实训(M)、信号与系统(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自动控制原理Ⅰ(M)、自动控制原理实验(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M)、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M)、化工原理Ⅳ(M)、化工原理实验Ⅲ(M)、化工原理实训(M)、MATLAB基础及应用(L)、工业过程控制工程Ⅰ(M)、控制工程实验(M)、控制工程实训(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M)、机器人控制基础(M)、计算机控制系统(M)、集散控制系统(M)、现场总线技术(M)、C++程序设计(M)、认识实习(M)、毕业设计(论文)(H)、工程制图实践(M) |
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高等数学Ⅰ(H)、线性代数Ⅰ(H)、大学物理Ⅰ(H)、大学物理实验Ⅰ(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H)、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H)、数学建模与实验(H)、C语言程序设计Ⅰ(M)、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Ⅰ(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电路理论(H)、电路理论实验(H)、模拟电子技术(H)、模拟电子技术实验(H)、数字电子技术(H)、数字电子技术实验(H)、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Ⅱ(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Ⅱ(M)、自动化仪表实训(M)、信号与系统Ⅲ(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M)、自动控制原理Ⅰ(M)、自动控制原理实验(M)、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M)、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M)、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M)、化工原理Ⅳ(M)、化工原理实验Ⅲ(M)、化工原理实训(M)、系统辨识基础(L)、工程教育选修课(M)、工业过程控制工程Ⅰ(M)、控制工程实验(M)、控制工程实训(M)、计算机控制系统(M)、集散控制系统(M)、机器人控制基础(L)、现场总线技术(M)、数字信号处理Ⅱ(M)、DSP原理及应用(M)、硬件课程设计(H)、认识实习(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工程制图实践(M)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3.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而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控系统,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大学计算机(M)、自动控制原理Ⅰ(H)、自动控制原理实验(H)、化工原理Ⅲ(H)、化工原理实验Ⅲ(H)、化工原理实训(M)、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Ⅱ(H)、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实验Ⅱ(H)、自动化仪表实训(M)、电力电子技术(M)、电力拖动控制系统Ⅱ(H)、工程教育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学选修课(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H)、工厂供电(H)、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H)、楼宇自动化技术(M)、机器人控制基础(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人工智能导论(M)、CPLD/FPGA原理及应用(M)、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M)、电子设计(M)、电子实习(M)、硬件课程设计(H)、嵌入式系统(M)、认识实习(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4.能够基于自动控制理论,设计实验对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数学建模与实验(M)、大学计算机(M)、信号与系统(M)、自动控制原理Ⅰ(H)、自动控制原理实验(H)、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H)、现代控制理论基础(H)、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H)、系统辨识基础(L)、工程教育选修课(M)、工厂供电(M)、机器人控制基础(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L)、人工智能导论(H)、C++程序设计(M)、虚拟仪器(M)、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5.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
大学计算机(M)、电力电子技术(M)、电力拖动控制系统Ⅱ(M)、工程教育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H)、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H)、运筹学(M)、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H)、楼宇自动化技术(M)、工程训练(H)、CPLD/FPGA原理及应用(M)、数字信号处理Ⅱ(M)、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H)、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电子设计(M)、电子实习(M)、嵌入式系统(M)、DSP原理及应用(H)、虚拟仪器(M)、认识实习(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人文素质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系统辨识基础(L)、工程教育选修课(M)、工业过程控制工程Ⅰ(H)、控制工程实验(H)、控制工程实训(H)、运筹学(M)、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M)、工程训练(M)、认识实习(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形势与政策(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运筹学(M)、楼宇自动化技术(M)、认识实习(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形势与政策(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文素质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军事训练(H)、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体育与健康(M)、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M) |
要求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
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数学建模与实验(M)、硬件课程设计(H)、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军事训练(M)、体育与健康(M)、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M) |
要求10.能够就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大学外语(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科技外语阅读(M)、科技外语写作(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M)、毕业设计(论文)(M)、第二课堂(H) |
培养要求 |
课程名称及关联度 |
要求11.理解并掌握自动化领域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H)、科技外语阅读(M)、科技外语写作(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H)、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毕业设计(论文)(H) |
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形势与政策(M)、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军事理论(M)、人文素质选修课(M)、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M)、体育与健康(H)、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M)、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M)、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H)、创新创业综合训练(H)、毕业设计(论文)(H)、第二课堂(H) |